交通枢纽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工程案例 > 交通枢纽

退耕还林兴陇富民——写在甘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之际|安博体育官方下载app

类别:交通枢纽 日期:2024-12-10 12:11:02
我要分享
本文摘要:退耕还林兴陇富民——写在甘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生态衰则文明衰,生态兴则文明兴”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
退耕还林兴陇富民——写在甘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生态衰则文明衰,生态兴则文明兴”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穿越时光隧道,对比千年生态与社会的变迁,我们目睹了二十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带来的乡村巨变。当前,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,全省上下正齐心协力、开拓奋进,加快退耕还林还草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步伐,为助推全省脱贫攻坚厚植绿色发展基石,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、和谐幸福新甘肃营造绿色银行。甘肃地处青藏、内蒙古、黄土三大高原交会处,地域辽阔,地形狭长,海拔差距大,自然条件严酷,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。

生态衰则文明衰。在许多人眼中,过去的甘肃沟壑纵横、秃岭荒山、尘土弥漫,贫穷、落后是甘肃一直以来的标签。1999年,“退耕还林、封山绿化、个体承包、以粮代赈”的退耕还林政策率先在甘肃试点。

二十年弹指一挥间。如今,甘肃的山绿了、水清了、人富了,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奇迹。

生态兴则文明兴。一个绿色、生态、文明、和谐的新甘肃,正在向全世界诠释着她的矫健、风韵和豪迈。生态衰则文明衰北宋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称“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”。

“陇右”是由陕甘界山的陇山而来,古人以西为右,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。“是时(唐朝天宝年间,公元742年至756年)中国强盛,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,闾阎相望,桑麻翳野,天下称,富庶者无如陇右。”《汉书》(卷28下)记载:秦汉以来,包括北地、安定、天水、陇西、武都、金城、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即河陇地区在内的“秦地天下三分之一,而众不过什三,然量其富居什六”。

《史记》(卷129)称“西有羌中之利,北有戎翟之畜,畜牧为天下饶”。陇右或称河陇,地处黄土高原西部,界于青藏、内蒙古、黄土三大高原接合部,包括甘肃大部的这一区域,曾经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——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,是汉唐时期人们生活最富有的地方。而到了千年之后的清同治年间(1863年至1875年),封疆大吏左宗棠多次奏报清廷:“甘肃贫瘠著名”“物产非饶”“筹粮饷之难,甲于天下”。

仅仅过了一千多年,因何从“富甲”到“苦甲”?梳理一千多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史,人们会自觉把目光投向生态变迁,聚焦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——森林。据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,认为秦汉时期甘肃森林覆盖率有30%,后经秦汉、唐宋、金至清初、清代及民国,共计四次大的森林破坏,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,森林覆盖率仅有6%。综合各个时期森林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开垦,诱因是人口增长之后对耕地的需求,关键是“天下无不可屯之田,亦无不可耕之地”的思想。

受这种农耕思想的支配,耕垦面积越来越大,森林的破坏也愈演愈烈。随着“山腰陡壁皆农家”及“山田区”“云上田”,以致“山为求薪形渐廋”“老树无有尽作柴”,当年“溷飞湍瑟瑟,松风急苍苍”“古树荫浓”“乔木敝茵”“榆柳郁葱”“竹木野卉俱佳”“林泉幽闲”等森林景观不复存在,代之而来的是陇东泾河变“泥河”“山顶秃兮时濯濯”“林竭山童,风蔽日喧”,河西“下游湖泊逐渐干涸,绿洲日益缩小,流沙步步紧逼”,而陇中更是“求一木不得见”……因此,甘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“生态衰则文明衰”。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甘肃不断探索寻找走出“越垦越穷,越穷越垦”贫困怪圈的路径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1983年,中部(即前文所称的陇中)18个干旱贫困县以“三年停止破坏,五年解决温饱”为生态建设目标,种草种树、改灶供煤、建设基本农田、发展多种经营,多措并举,如期使该地区广大农村群众摆脱了燃料、肥料、饲料“三料”俱缺的困境,基本实现了停止铲草皮、停止烧山灰、停止乱砍树、停止滥垦荒、停止扩大放牧的“三年停止破坏”的目标,为“五年解决温饱”奠定了一定基础。

1985年,甘肃根据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,提出在政策上采取退耕补粮、补钱的办法,当年及次年在甘肃定西、天水、庆阳、陇南等9个市州,共计退耕还林还草211.7万亩。虽然计划随后五年在全省实施491万亩未能实现,但是这种大胆超常的生态建设举措,已发出了退耕还林的先声。1999年,国家决定在甘肃等三省试点退耕还林工程后,甘肃各级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,全社会动员,全力以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。历经二十年来持续推动,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。

其中,前一轮(1999年至2013年),完成退耕还林2845.3万亩,包括退耕地还林1003.3万亩,荒山造林1605.5万亩,封山育林236.5万亩,惠及全省14个市(州)、85个县(市、区)、166.9万农户、728.5万农村人口。新一轮(2014年至今),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实施以来,省委、省政府更加重视,明确要求相关部门科学谋划、统筹安排,将工程实施与全省秦巴山区、六盘山区和藏区三大贫困带的扶贫开发、移民搬迁、特色林果产业建设融合发展,与全省脱贫攻坚协同推进。坚持“严格范围和稳步推进相统一、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相统一、农民自愿和政府引导相统一、工程建设数量与质量相统一”的四大原则,将按照河西走廊、中部沿黄河、甘南高原、南部秦巴山地、陇东陇中黄土高原五大区域统筹部署。

工程实施六年来,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657.8万亩,惠及14个市(州)80个县(市、区)的72.14万农户。退耕还林兴陇富民退耕还林在甘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、生态和经济效益。依据国家林草局《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》,以及甘肃退耕还林效益连年监测的结果,我省退耕还林在涵养水源、保育土壤、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,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978.09亿元。

同时依据《甘肃省统计年鉴》等相关资料对比分析,甘肃农村发生了四个十分显著的变化:一是山村变美了。甘肃退耕区域生态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,昔日的一座座荒山、一块块坡耕地披上了绿色盛装,一个个水土流失的贫瘠山村变得山清水秀,郁郁葱葱的森林成了绿色银行。

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稳步推进,甘肃生态环境持续向好,盎然绿色不断拓展,蓬勃兴起的生态旅游推动旅游业高速发展,全省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较2000年的733万人次、18.58亿元,增加到2017年的23889.4万人次、1578.7亿元。到2017年,已累计建成650个专业旅游村、13937个农家乐,乡村旅游持续突破7036万人次,实现总收入127.5亿元,带动2.92万建档立卡户、12.2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。二十年退耕还林,让甘肃农村“脱胎换骨”,农民生活条件也发生根本变化,新兴农村、秀美陇原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。退耕还林让陇南市彻底改变了过去生态失衡、水土流失严重、溪流河水“一碗河水半碗泥”的生态困境,映入眼帘的是:“梦里水乡”凤凰谷、“水墨诗画”花桥村、草河坝、鹿仁、店子、田河……目前,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如繁花般竞相绽放。

二是自然灾害变少了。退耕还林以来,甘肃农民生活条件、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2017年,甘肃沙尘暴天气为1961年以来最少,扬尘暴天气为历史第五偏少年。最显著的生态变化是农业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大幅减少,已分别由2000年的3006.18万亩、2359.4万亩,下降到2017年的741.35万亩、417.12万亩,相应减少了3/4、4/5,成灾占受灾的百分比也由78.48%下降到56.27%。其中在自然灾害中占比超过80%的旱灾,受灾成灾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2433.5万亩、1955.9万亩,减少至2017年的456.06万亩、238.2万亩,成为全省农业受灾成灾面积减少最直接原因。

加之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综合作用,带来甘肃农产品的连年丰产稳产。其中年粮食产量由1999年的814万吨,增产到2017年的1105.9万吨,从2011年起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;油料、肉类年产量翻了一番,经济林果年产量由1999年的125.74万吨,增至2017年的397.15万吨,增加3倍之多;主要农产品粮食、谷物每亩单产分别由2010年的232.2公斤、254.7公斤,增产到278.5公斤和303.4公斤,每亩相应增产约50公斤。庆阳市退耕还林新增林地面积520.27万亩,成林后可提高森林覆盖率10个百分点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.67万亩。张掖市退耕还林新增林地面积72.74万亩,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9.17%提高到2018年的15.68%,有效抑制了土地沙化及风沙危害。

三是农产品丰富了。将生态区位重要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陡坡耕地和沙化耕地进行退耕造林,改变了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的习惯,群众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精耕细作,推广优良品种,发展经济林果业、草畜养殖业、中药材种植业,促使工程区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,油料类经济作物和肉类产量翻了一番,经济林果年产量增加了3倍,中药材年产量增加近9倍。

立足甘肃光热资源优势,一批又一批陇原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丰富人们的生活,甘肃正逐步迈上了少种、优质、高产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,在外出务工的同时,积极开展农副产品的贮藏、加工、运输、销售、旅游等活动,推动了农村二、三产业的发展,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。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1:45:34调整到2017年的11.55:34.34:54.13,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,独占半壁。

二十年来,庆阳市退耕还林农户补助资金402315.88万元,28万农户121万人直接受益,退耕户均增收1.44万元,人均增收3300元。依托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面积83万亩,参与农户12万户,年产值6亿多元,户均产值5000元。定西市1556个行政村20.246万农户86.885万人退耕还林直接受益,有效助推了畜草产业,多年生人工牧草留床面积达到54万亩,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.6亿元,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。

四是群众的钱袋子鼓了。退耕还林解放了农村劳动力,农民群众林果、养殖、劳务输出多业并举,不断拓宽致富门路,有效增加了收入。

按可比口径统计,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,由1999年的1433元,增加到2017年的8076元。随着收入增长,农村居民居住、其他商品和服务、医疗保健交通通信、生活用品及服务、衣着、食品消费,以及教育文化娱乐等“八大类”连年呈全面增长态势。其中在居住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明显,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。二十年退耕还林大面积坡耕地还林后,带动了特色林果业、草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。

截至2017年底,甘肃林果栽植面积2365万亩,已挂果面积1273万亩、年产量558万吨、年产值453亿元,全省58个贫困县20万贫困人口依靠果品产业实现脱贫。去年,白银市靖远县与各客商洽谈订购枸杞9660吨,签约金额9.52亿元。

2017年,陇南市油橄榄主产区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,综合产值达到16亿元,主产区的159个贫困村1.01万户4.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脱贫目标。该市武都区计划至2020年花椒产量达到3万吨,总产值突破50亿元,人均花椒收入达到6000元。平凉金果、静宁苹果、庆阳苹果、花牛苹果、秦安蜜桃、秦州大樱桃、成县核桃、武都大红袍花椒、和政啤特果等等,一批甘肃林果产业特色优势品牌闻名市场。

早已闻名天下的平凉市静宁苹果,年产值40多亿元,在上海举行的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,有1293家品牌进行价值评价,前110家名单中,静宁苹果位居第24位。经济林果已成为甘肃农民增收致富的“金果果”。(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)。


本文关键词:安博体育,安博体育网页版下载,安博体育官方下载app,安博体育入口官方最新版,安博app官方网站入口

本文来源:安博体育-www.runtianfarm.com